会员登录 | 邮箱登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财经要闻
财经要闻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银行业“十三五”展望——坚持服务实体目标方向 实现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2016-04-12 来源:《中国银行业》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贯穿“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银行业应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的精髓要义,分析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找准工作的方向、重点和着力点,切实解决好对当前形势“怎么看”和“怎么干”的问题。

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

银行业既要深刻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给银行业健康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也要清醒认识新旧动能转换、新旧模式转型、新旧路径接续可能发生的发展阵痛;既要深刻认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等五大政策实施给银行业持续发展带来的重要支持,也要充分认识五大政策配套实施带来的操作影响;既要深刻认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银行业良性发展带来的长期利好,也要客观认识具体落实带来的短期风险,尤其是“僵尸企业”退出需要银行妥善处置,将直接考验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稳定盈利能力、资本补充能力。

要认清银行业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实力的根基、财富创造的来源,各项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必须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以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工作中心。从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规律来看,衡量银行业改革发展成功与否,重点是看银行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匹配度和支持力。重点要推动三方面工作:

一是银行业的各类可用资金更加直接高效地进入实体经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能够简单、透明、高效地为各类资金需求者配置资金资源,在资本约束和风险承受范围内,尽其所能、精准投放。贷款投放要去通道、去链条,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压缩时间,坚持严格贷款审批程序,加强风险防控,同时避免搞成企业的“融资难”。

二是社会融资成本,特别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合理降低,控制在企业应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的企业规模或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向企业提供不同的融资工具,在遵循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真正形成一种共荣共生、共建共存的良性银企关系。要加强贷款定价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切忌把必要的风险定价和合理收费搞成企业的“融资贵”。

三是机构网点和金融服务有效覆盖薄弱环节和贫困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研究、科学设计,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努力改善对小微、“三农”、科创企业、偏远乡镇、农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通过网点布局和服务改进,补足短板,加快建设符合实体经济需求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全社会金融资源供给的均等性、公平性和可获得性,使享受金融服务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要找准银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模式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从银行业来看,传统的规模至上的同质化经营模式,使得银行业盈利能力仍然高度依赖于经济增长带来的规模扩张。这几年,随着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银行业利润增长有所趋缓,不良贷款率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这深刻表明,“速度情结”再也难以为继,经营困难、风险加大使得银行业转型压力日益凸显。当前,要加快推动银行业转型升级,摆脱外部依赖和“速度情结”,认真研究探索发展路径和模式问题。

一是探索有利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经营模式。纵观近百年的全球银行发展史,真正的“好银行”,并不是在某个时点扩张迅速、资产规模急剧膨胀的银行,而是能够经历多次经济金融周期考验,长盛不衰、行稳致远的“百年老店”。从这一规律出发,当前我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是,尽快扭转过于注重规模扩张而相对忽视风险调整的业绩考核体系,加快完善成本管理、资本分配、资金定价和风险处置机制,提升逆周期经营管理水平,逐步降低盈利能力对经济周期的依赖,确保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会发生不可控制、不可化解的风险,有效防止风险外溢。

二是完善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畅通党委与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的沟通协调机制,切实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合理模式。

三是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业务模式。各家银行要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禀赋条件,打造自己的核心金融产品、培育自己的核心客户群。

四是设计健康良好的经营管理指标。要重点关注反映盈利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各项经营指标。银行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以行稳致远为目标,把银行业发展放在经济发展全局来考虑,把年度指标放在今后三至五年来考虑,把银行业当前面临的压力放在立足内部挖潜来考虑。

要抓住创新本质引领行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小微、“三农”、绿色信贷、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等方面推出了一些新产品、探索了一些新模式,但仍然存在层次不高、结构单一、同质模仿等问题,甚至借此规避监管和隐匿风险。究其原因,还是对金融创新的本质理解不深、把握不准。银行业开展金融创新,一要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二要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三要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我国银行业要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社会融资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就要更加坚持创新的本质,注重创新的质效。

一是真正提升研发能力。金融创新必须有过硬的研发能力做支撑,需要有熟悉现代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熟悉金融工程技术运用、熟悉互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这是金融创新摆脱低水平、低层次复制怪圈的关键。也唯有如此,银行业金融机构才能真正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体现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专门客户群体的高端拳头金融产品。

二是有效降低风险。对创新产品,要建立合理的风险定价模型,对创新可能存在的基础资产质量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对压力测试、风险对冲等风险防控方式要有备无患,对交易限额、交易止损等风险控制底线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是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金融创新要确保风险创造主体和承担主体的一致性,严禁向金融消费者转嫁风险、藏匿风险、延滞风险,坚持透明、简单和规范的原则,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强化投诉处理和录音录像等保护措施。

要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保障稳健运行

当前,制造业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实体经济去杠杆持续推进,将对银行业转型升级和稳健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会对银行业信用风险带来较大影响。与此同时,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社会金融输入性风险也不容忽视。风险形势对银行业管控风险的能力和银行业监管工作提出了挑战。加强金融风险管控,缓释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是我国银行业要严肃对待、共同研究的重大问题。要尽快研究出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风险底线的指导意见,推进相关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一是认真研究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快研究完善覆盖全流程、全业务、全产品、全环节的风险管控机制,落实全面风险管控主体责任,消除风险管理空白点,努力把风险控制在未发或初发状态。

二是认真研究风险识别化解问题。要善于从风险的本质出发,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健全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机制,综合利用压力测试、重要风险客户名单制管理、风险项目台账等方式,加强风险的持续监测、实时控制和动态管理,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和早处置。

三是认真研究风险吸收能力问题。要借鉴危机后国际监管组织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提高附加资本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的做法,持续提升风险损失吸收能力。利用拨备资源仍然较为充足的时机,进一步发挥拨备覆盖率逆周期调节作用,扩大资本补充渠道,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提升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能力,持续增强风险消化和风险吸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