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邮箱登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全面推进信托业转型
2017-06-07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浏览量:

信托业作为连接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子行业,以多元化方式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整体发展基础逐步夯实,风控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但随着我国金融子板块日益融合和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信托业传统制度优势和业务空间受到一定挤压,行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要推动信托业实现科学转型和创新发展,必须贴近实际,深入研究思考。

信托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外部环境压力倒逼转型。当前,信托公司既面临着实体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也面临着金融深化改革的考验。一是新常态下,实体经济增速换挡,部分行业出现结构性错配、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导致信托业风险暴露增多。二是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信托渠道对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倒逼信托公司转型发展。

行业发展困境倒逼转型。在复杂的外部形势下,信托业风险管理压力有所增加,自身发展渐入困境。一是行业发展大而不强,盈利能力不容乐观。尽管信托业在规模上已成为金融业第二大子行业,但风险吸收和化解能力仍然较弱,消费者的信赖大多建立在行业刚性兑付基础上,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二是同业竞争加剧,制度红利大幅削弱。一方面,证券、保险行业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以及私募基金等“类信托产品”抢占信托业传统业务市场;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协调的加强,信托业开展的通道类业务规模将逐渐萎缩,亟须培育具有行业特色及竞争力的新业务。三是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信托制度优势和本源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部分公司跟随市场热点盲目切换发展战略、自身发展定位不清晰,导致行业发展出现乱象,亟待转型发展。

跳出行业“整顿周期”需要转型。回顾1979年以来信托业五次清理整顿历史,其行业发展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周期呈现出高度相关性。清理整顿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偏离信托本源业务,过度重视融资职能,业务经营颠倒主次、功能定位不清晰。二是信托相关制度供给不足,关键性制度主要是监管部门的后发性、补救性措施,缺乏管理信托风险、引领转型发展的前瞻性制度安排。三是历史上缺乏开展信托本源业务的经济环境。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且收入主要用来满足基本消费和实体资产配置需求。只是近十年来,随着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需求的增加,投资理财类信托才得到一定的发展。从历次清理整顿的情况看,信托业实现转型发展是跳出“整顿周期”的必然选择。

增强核心竞争力主动转型。从国外信托发展历程来看,突破既有制度限制是11世纪信托业诞生的初衷。但在18世纪由民事信托向法人信托过渡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成为信托业的基本原则。当前,国外信托业务呈现出“银行子板块”的明显特征,美国多数信托机构被商业银行或投资集团并购成为其内设信托部门,仅有北方信托(Northern Trust)等为数不多的专营公司在独立运营。在国外信托业纷纷变成银行附属子公司、子板块情况下,我国信托业要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子行业,必须加快转型步伐。

信托业转型发展方向

“信托”的本义是“信任委托”,信托机构本应在获取委托人信任的基础上代客理财,但实践中信托机构多基于隐性刚性兑付来开展融资性业务,偏离了信托业的本源。因此,从中长期看,信托业应以提升受托管理能力为转型方向,明确行业定位,重点开展符合“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定位、体现受托管理能力的业务。同时,分步对非本源业务进行优化,建设制度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受托资产管理机构。

明确行业定位,突出本源业务。重点培育具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三类业务。一是受托理财业务。结合近年来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以及私募股权投资方面的探索经验,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制度优势,培育股权投资业务。凭借信托制度本身较高的国际市场认知度及跨业展业优势,稳步提升受托境外理财能力。二是受托服务业务。培育家族信托业务,将服务范围由传统的个人资产配置、资产保值增值向财务咨询、税务规划、物业管理、养老医疗、慈善筹划等广义的金融服务拓展,探索“家族办公室”综合服务。培育慈善信托,充分利用信托制度优势,借鉴国际通行模式,形成信托专属特色。三是资产证券化业务。主动转变仅仅承担特殊目的通道的现状,充分利用“信托单位”安排,盘活各类优质资产,更好地发挥跨业资源配置作用。

发挥专业优势,优化非本源业务。近几年信托发展和监管实践表明,信托通道类业务在快速扩张之后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此类业务未体现信托公司自身受托管理能力,存在政策套利情况;二是此类业务利润空间不断收窄,不具备可持续性;三是此类业务开展不规范,存在一定风险。针对此类业务,可通过“三步走”进行优化转型。首先,实现分类规范管理。充分评估各类通道业务合规风险及潜在外部风险,制定标准化业务管理模式,防范外部风险传染。其次,实现独立隔离运作。通过设立事业部或子公司剥离通道服务类业务,实现本源与非本源业务隔离,既集中精力培育本源业务,又可继续从现有通道业务获得收益。最后,实现去通道化,通过培育、提升信托机构独立事业部或子公司自身专业管理能力,减少对合作机构的依赖。

信托业转型发展重点

要解决当前信托业大而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等问题,其核心在于提升信托机构的受托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风险治理能力。要以“抓铁留痕”的精神,认真履行受托责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强化落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加快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优化风险管理流程,改进信托项目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信托项目管理质量。

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制定产品创新战略,提升研发能力,沿着由非标向标准化、由外部购买向内部提供产品的路径,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丰富产品供给。创新业务模式,探索信托产品投资“一对多”配置模式,有效分散风险。设立创新研究部门,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与试错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升信息科技对客户关系管理的支持能力,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充分发挥信托跨业、跨领域展业优势,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客户科学理财。

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鼓励行业协会与高校合作,加强复合型、创新型信托人才培养。完善信托业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从业人员比较优势,真正形成信托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从业人员准入及退出机制,减少人才无序流动,建立促进提升专业能力的长效机制。

信托业转型发展路径

修订完善信托法律法规。加快《信托法》的修订,明确信托本源定位,统一信托、银行理财、资管计划、私募基金等“类信托业务”的法律框架。抓紧推动出台《信托公司条例》,明确信托业跨市场配置资源等职能,支持其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培育信托行业特色。引导信托业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快培育慈善信托、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等一批特色受托业务,创新业务模式,做大业务规模,逐步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同时,探索差异化转型发展,培育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健全信托业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主体责任约束,牢固树立公司经营与风险管控“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大对内部违规行为的问责和处理力度。强化合规约束,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改进主动审慎合规管理,重塑行业形象。强化行为约束,合理确定委托人、受托人等主体应承担的风险和应履行的职责,规范信托项目推介及管理行为,向客户充分揭示风险。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使得股东、管理层、员工利益分配有利于公司规范发展、管控风险,有利于落实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增强信托监管有效性。加强监管政策协调,研究“类信托业务”的一致性监管标准,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握好监管边界,在转型发展与合规底线间寻找动态平衡点,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监管工作,对转型创新出现的问题及时规范,对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降低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创新积极支持。信托业与多个经济领域联系紧密,风险防控任务重、监管难题多,信托业监管人员不仅要做“专才”,更要成为“通才”,不断提升专业监管能力。

改善信托业发展环境。一是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信托业协会和信托业保障基金作用,做好行业正面宣传和风险化解,维护行业良好声誉。二是加强信托产品登记流转机制建设。借助信托登记平台,增强信托产品流动性,逐步缓释风险,有序解决信托产品刚性兑付问题。三是加强信托文化建设,培育“以信为本”的行业精神,建立健全信托业诚信监督及惩戒机制。

(作者苏保祥系北京银监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