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要闻 >  正文 > 

上海信托陈兵:发挥信托优势,构建养老金融协同服务大体系

2025-07-01 浏览量: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网

6月28日,第二届中国普惠养老金融论坛在上海陆家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及中国普惠养老金融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和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了《新金融》期刊的学术支持。论坛上,上海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分享了对“发挥信托工具优势打造养老服务生态”的思考与实践。

陈兵表示,当前,我国正加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在此背景下,上海信托以“金融+服务+生态”为核心理念,充分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在养老金融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为构建多层次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老龄化加速催生养老金融新需求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预计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拓展养老服务信托业务”,为信托业参与养老服务提供了政策指引。

信托凭借财产隔离与保障、受托财产多元化、服务架构灵活等独特功能,能够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形成互补,共同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然而,行业在服务过程中仍面临四大挑战:一是现有产品侧重资金管理,需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二是现有服务局限于单一维度,亟待构建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方案;三是规划多以个人为中心,需转向家庭整体资产负债的长期投顾服务;四是现有资管产品仍以收益为导向,现金流保障能力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成为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多维创新构建养老服务生态体系

上海信托立足养老需求痛点,通过四大创新实践,打造覆盖全场景、全周期的养老金融服务模式。

其一,在财产来源扩容方面,6月9日,在上海市委金融办、上海金融监管局、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上海国际信托正式落地全国首单以不动产为主要财产设立的家庭服务信托,解决了占家庭财富近70%的房产用于养老的制度性难题。该模式通过信托架构实现强财产保护与隔离,既契合国人养老观念,保留委托人对房产的处置意愿,又能实现传承规划与激励功能——委托人在世时可通过房租补充父母的养老资金,去世后按约定分配售房款,形成子女敬老爱老的正向激励,成功将“静态房产”转化为“动态养老资本”,突破了传统“反向抵押”模式的局限。

其二,针对信托门槛过高问题,上海信托于6月5日正式落地上海市首单聚焦养老服务场景设计的服务信托业务——“上信安养信托账户”,将起投门槛设为目前的30万元,大幅拓宽服务覆盖范围。该账户定位于“品质养老”,区别于个人养老金账户,整合了财产隔离、财富传承等功能,核心解决老人财产继承、投资管理和失能失智下的事务管理的难题,资金运用主要投向公募基金和公募理财产品,打造公募资管产品精品店。

其三,在特殊群体关怀领域,上海信托落地上海辖内首单特殊需要信托,为残障群体、失能老人等民事行为能力瑕疵群体提供综合服务。通过“一个特殊需要信托账户”,整合多元资产、汇聚社会资源,链接生活照料、财产管理、养老服务等场景及服务提供方,实现专款专用与资金闭环。同时探索“特殊需要信托+”模式,与慈善信托嫁接支持公益用途,与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结合规范服务支付,与监护人责任险联动缓释履职风险,构建起“无障碍金融”服务环境。

其四,在科技赋能支撑方面,上海信托迭代升级“信睿”“睿赢”“智管家”三大数字化平台,实现客户财富规划等非金融需求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其财富管理信托账户规模从3年前的90亿元增长至800亿元,服务超1.2万户家庭。通过数智化建设,公司将带有养老社区权益的保单纳入信托财产,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费代付服务,目前已与40余家头部保险机构建立合作,打通金融服务与实体养老的衔接通道。

协同发力共筑养老金融新生态

上海信托通过信托架构整合资源,将金融服务与养老社区、康养护理、居家照护等实体服务深度融合,形成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解决方案。这种“金融+服务+生态”的模式,不仅满足了居民从财富管理到养老服务的全链条需求,更推动了养老金融生态的共建共享。

展望未来,上海信托表示将持续强化信托功能价值,深化特色化服务方案,推动养老金融生态圈建设。随着各方力量的协同参与,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将不断完善,为亿万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提供坚实保障,助力银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相关文章